【耿繼文/專欄】
公元219年,曹操已掌控大半關中地區,但地方勢力領袖許攸(非官渡之戰中投奔曹操的許攸)擁兵自重,不願歸順,甚至公開辱罵曹操。曹操因此大怒,決心討伐許攸。儘管多位臣屬進諫,建議集中精力應對蜀國的關羽,曹操仍不改初衷。
葉縣人杜襲欲勸諫,卻被曹操先一步制止,表示:「我意已決,你不必多說。」杜襲坦然回應:「如果大王的決定正確,我自然支持,但若有錯,即使下了命令也應該修正。如今您堵住我的嘴,難道是想不聽臣屬建言嗎?」曹操聽後,反問:「那你認為該如何處置許攸?」杜襲回答:「大王,您認為許攸是什麼樣的人?」曹操答道:「只是個平凡小人。」杜襲接著說:「正因如此,區區小人物豈能理解您的偉大?如果您不顧強敵關羽,卻為了對付許攸出兵,會讓人認為您畏懼強敵、欺凌弱小。這既無法顯示您的勇武,也無法彰顯您的仁慈。正如千鈞巨弓不會為一隻小鼠發箭,萬石大鐘不會因小草撞擊而作響。許攸不過無名之輩,怎配動用您的威勢?」曹操聽後大為讚賞,選擇厚待許攸。最終,許攸感念曹操的寬容,歸順曹操,使其勢力進一步增強。
此事體現了曹操知錯能改、虛心納諫的氣度,也顯示了「上駟對下駟」的智慧。他非但沒有以盛怒出兵,還輕易收服許攸,無損兵卒一兵一卒。雖然《三國演義》將曹操塑造成奸詐小人,但歷史上的曹操卻是文韜武略兼備、愛才惜才的雄主,否則他如何能吸引眾多賢才武將追隨?
歷史需要忠於事實,然而,今日的台灣教科書卻不成比例地刪減中國歷史,僅留數頁。諸如漢武帝、李廣、諸葛亮、岳飛這些歷史人物,恐怕將逐漸消失於學生的記憶中。這種刻意抹除與轉向東亞史的做法,無視台灣祖先自大陸來台的歷史淵源,實屬對歷史的扭曲。一旦傳統文化和歷史被割裂,台灣年輕一代勢必與中華文化漸行漸遠,未來可能為此付出沉重代價。
退警總會長耿繼文經歷:
警大39期行政系畢業
台北市保安大隊迅雷小組中隊長
雲林北港分局長
台中市第一分局長
台北縣警局督察長
桃園警察局副局長
台北市南港、士林、大同分局長
花蓮縣警察局局長
警政署警政委員
警政署督察室主任
現職為中華民國退休警察協會總會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