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政時報|全台第一公義的新銳媒體

史上首場AI 基本法公聽會明登場|葛如鈞:聚焦研發與資料開放

我要分享
科技立委葛如鈞將主持召開《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》公聽會,廣邀專家學者,共同探討我國AI法制發展方向與草案內容。(圖/葛如鈞國會辦公室)
科技立委葛如鈞將主持召開《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》公聽會,廣邀專家學者,共同探討我國AI法制發展方向與草案內容。(圖/葛如鈞國會辦公室)

【警政時報 包克明/臺北報導】

應人工智慧(AI)迅速發展對社會、經濟、法治與產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,立法院明(16)日上午將由國民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葛如鈞主持召開《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》公聽會,廣邀專家學者,共同探討我國AI法制發展方向與草案內容。葛如鈞表示,本次立法並非單純防範風險,更強調促進發展、接軌國際、落實數位平權,確保台灣在AI世代不缺席。

國民黨立委葛如鈞推動的AI基本法草案廣獲得各界關注。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張麗卿表示,該基金會自2021年起便集結12位AI法律專家及多位顧問,歷經兩年研究,於2023年3月首度提出台灣第一部《人工智慧基本法》草案。

張麗卿指出,《人工智慧基本法》草案於去(113)年3月由吳宗憲、洪孟楷、葛如鈞三位立委與基金會共同召開記者會正式送交立法院。其後多位立委亦陸續推出版本,顯示台灣社會對建立AI法治架構已形成廣泛共識。

據了解,依據葛如鈞委員辦公室與國民黨智庫合作提出的草案版本,明確展現四大重點:

一、發展導向,不再「只防不推」

主張主管機關應訂為國科會而非數發部,補足行政部門現行版本偏重風險防制、發展著墨不足的缺口,政府應積極投資AI基礎設施、提供研發補助、財政優惠與法規調適,並成立國家AI戰略委員會進行跨部會統籌。

二、國際接軌,建立風險分級機制

葛如鈞委員指出,台灣應參考歐盟AI法案、美國AI行政命令等規範,建立可追溯、可驗證的風險分級框架,以利部會因應各種AI應用的安全性與信賴度管理。

三、資料開放,強化主權與繁中語料訓練

草案明定政府應推動開放資料共享與再利用機制,鼓勵繁體中文資料可用於 AI 訓練,避免 AI 模型長期依賴簡體語料,造成文化與意識形態滲透的隱憂。

四、落實數位平權,照顧弱勢與區域差距

對偏鄉、身心障礙者與經濟弱勢者提供更多 AI 教育資源,實現 AI 機會均等與全民共享科技紅利。

葛如鈞指出,早在108年,國民黨即由許毓仁委員提出AI基本法草案,可惜當時未能審議通過。時間來到113年,生成式 AI 迅速擴展國際討論,國民黨再次主動提案,展現超前部署的企圖心。

葛如鈞強調,當全球如歐盟、美國、南韓與日本紛紛建立 AI 相關法規時,台灣卻沒有任何上位法規範,這不僅影響對外合作與信任,亦可能造成應用亂象、國內產業發展失序等問題。

目前《人工智慧基本法》已被國民黨列為優先法案,以「民生優先」為核心,成為一系列關鍵法案的領頭羊。

葛如鈞指出,台灣目前雖為 AI 硬體輸出大國,但若無法建立相關的 AI 制度,就像民眾被迫「赤裸奔馳於 AI 浪潮中」,可能撞見魚群(機會)卻沒有工具捕撈,也可能遇見大白鯊而無法保護自己。AI 不能被意識形態綁架,更不該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,否則只會讓台灣落後世界、錯失 AI 產業升級的契機。

我要分享
按個讚!警政時報粉絲團!讓您立馬觀看獨家影片!也可向我們投訴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