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警政時報 鄭元毓、徐煜勝/綜合報導】
過去以網購買家為主要目標的「一頁式網購詐騙」與「假包裹詐騙」頻傳,如今連網路賣家也成為詐騙集團的新獵物。根據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統計,「網購詐騙」在各類詐騙通報案件中高居第二,顯示網路交易風險已擴及買賣雙方,民眾亟需提高警覺。刑事局指出,近期詐騙集團常以「賣貨便」等名義誘騙賣家進行所謂「金流驗證」,引導賣家點擊釣魚網站,竊取個資與帳戶資訊,手法具有高度迷惑性,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重大財損。

刑事局舉例,一名女粉絲因無法出席韓星TAEYEON演唱會,在Dcard上轉售門票時,遭遇自稱買家的人士接洽,對方不僅願意加價購票,還要求以「順豐快遞」貨到付款。隨後,詐騙者謊稱「權限不足」,轉介假冒的銀行客服要求進行金流驗證。該名女粉絲在對方指示下操作匯款,前後轉帳19次,損失超過75萬元,事後對方失聯,她才驚覺遭詐。
刑事局指出,近年來許多民眾透過Dcard、Facebook社團或LINE群組等社群平台進行二手交易,卻也因此增加了遭遇詐騙的風險。針對賣家的常見詐騙流程與情境包括:
假冒買家主動接觸:詐騙者偽裝成買家,主動私訊賣家,要求透過「7-11賣貨便」、「全家好賣+」或「蝦皮拍賣」等平台交易以提高信任感。
編造交易異常藉口:賣家提供賣場連結後,詐騙者藉口「付款失敗」、「帳戶凍結」或「訂單無法下單」,提供假客服連結,引導賣家點擊。
假客服接手詐騙流程:假冒客服人員聲稱賣家未完成「金流認證」或「交易授權」,要求提供銀行帳戶等個人資料。
誘導操作ATM或網路銀行:部分詐騙者冒充銀行客服來電,指示賣家操作ATM或網銀進行「驗證」程序。
要求提供敏感資料或付款:誘使賣家輸入帳號、密碼、OTP驗證碼,或要求支付「開通費」、「驗證費」等費用,最終盜領賣家帳戶資金。
刑事局提醒,只要對話中出現「付款失敗」、「帳戶凍結」或「需金流驗證」等字眼,均應高度警覺,立即停止對話,並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求證,同時向交易平台管理員檢舉。此外,也可透過165打詐儀錶板網站檢舉或報案,防範更多人受害。
